嘿,各位朋友,今天咱们来聊个历史故事,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有点奇怪。
咱们都知道西汉那会儿,有两位大英雄,卫青和霍去病,那真是把匈奴打得找不着北,厉害得不得了。
按理说,匈奴这伙人,应该被他们彻底收拾了才对吧?
可为啥,到了后来的汉宣帝时期,匈奴又冒头了呢?
更让人想不通的是,最后把匈奴彻底搞定的,却是一位名叫赵充国的老将军。
这老将军既没有卫青、霍去病那么年轻气盛,也没有那些惊天动地的战绩,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?
这事儿里头啊,藏着不少学问,咱们今天就好好捋一捋。
先说说卫青和霍去病。
他们俩那会儿,确实是把匈奴打得够呛,什么“封狼居胥”、“漠南无王庭”,这些词儿听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。
可以说,他们把匈奴的主力部队都给打散了,逼得匈奴人远远地跑到了北方大漠里。
按说这仗打赢了,匈奴就该消停了吧?
可问题是,匈奴这个民族,跟咱们农耕民族不一样。
他们是游牧民族,没有固定的地盘,家就在马背上,牛羊就是财富。
你把他们打跑了,他们可以跑到更远的地方去放牧、繁殖,等过几年缓过劲儿来,又会重新组织起来,找机会过来骚扰你。
这就好比你家院子里有野草,你割了一茬,过段时间它又长出来了。
所以,卫青和霍去病虽然打赢了,但并没有彻底“根除”匈奴这个隐患,只是把他们打“残”了,让他们暂时消停了而已。
而且,汉朝为了打匈奴,付出的代价也特别大。
那时候打仗,可不像现在有飞机大炮,全靠人吃马嚼,运送粮食、兵器,那都是天文数字。
汉武帝后期,虽然国力强盛,但也因为连年对外征战,消耗了不少国力,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挺紧巴的。
所以,在卫青、霍去病之后,汉朝对匈奴的策略也慢慢变了,不再是动不动就大规模北伐,而是以防守为主,偶尔再用“和亲”的办法,也就是嫁公主过去,来换取边境的和平。
这样一来,匈奴就有了喘息的机会,慢慢地又恢复了元气。
再一个,就是西域那边的复杂情况。
西域小国家特别多,这些小国为了生存,往往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,谁厉害就跟着谁。
匈奴虽然被汉朝打跑了,但他们在西域的影响力可没完全消失。
他们还是可以通过拉拢一些小国,来对汉朝的边境造成骚扰,甚至想重新控制西域。
就拿这次来说吧,汉宣帝那会儿,有一个叫乌孙的国家,跟汉朝关系特别好,还娶了汉朝的公主刘解忧。
匈奴一看乌孙跟着汉朝混得风生水起,心里就不平衡了,觉得乌孙抢了他们的地盘,还想去娶汉朝公主结果没成功,这口气咽不下。
于是,匈奴就联合了另一个国家车师,一起去攻打乌孙,甚至还想把刘解忧公主给抢走。
这不就是明摆着挑衅汉朝吗?
按理说,乌孙有难,汉朝肯定得帮忙啊。
可偏偏不巧,那时候汉宣帝刘询正在守孝。
在古代,皇帝守孝可是大事,很多事情都要停下来,不能大操大办。
匈奴一看,哎哟,汉朝皇帝在守孝,兵马不动,这可真是个好机会啊!
他们就以为汉朝变弱了,不敢管了,所以就更肆无忌惮地去欺负乌孙。
乌孙国呢,也是真不容易,硬是咬着牙撑了两年多,才等到汉宣帝守孝期满,赶紧派人到长安求救,还特别会说话,说自己这是在“为汉朝清理门户”,意思就是我们是在替你们汉朝打仗呢!
汉宣帝接到求救信,立马召集大臣商量对策。
这时候,就出现了两种意见。
像霍光这样的老臣,经验丰富,他觉得西域那地方路途遥远,人烟稀少,要派大军过去,补给困难,风险太大了,得慎重。
这就像咱们现在干个大项目,得先评估风险,不能盲目上马。
可赵充国赵老将军不这么想。
他那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,头发都白了,但说话声音特别洪亮:“乌桓(原文可能有误,应为匈奴)是敌人,乌孙是朋友。乌孙帮了我们汉朝这么多年,现在他们有难,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?”这话一说出来,就很有分量。
他不仅指出了汉朝和乌孙的盟友关系,更重要的是,他明确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,让大家明白这场仗是非打不可。
霍光听了赵充国的话,沉默了一会儿,最终也同意了出兵,甚至说必要时自己也愿意亲自上阵。
这说明赵充国的话很有说服力,他用事实和道理,让霍光也看到了出兵的必要性。
最终,汉宣帝拍板,让赵充国做主帅,带着十六万大军去远征西域。
加上乌孙那边派出来的军队,总共有将近二十万人马,浩浩荡荡地开往西域,誓要把匈奴彻底剿灭。
可等到大军到了西域,却发现匈奴根本不敢跟汉军正面交战。
他们采用了游击战术,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像泥鳅一样,根本抓不住。
汉军想围剿都围不住,士气也受到了一些影响。
这时候,赵充国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:分兵。
他让常惠将军继续追击匈奴,自己则带着一部分兵马走东线巡逻。
结果还真让他碰到了“好事儿”——匈奴的一个叫蒲阴王的,带着三百多人过来投降了。
但是赵充国这老将军可不是吃素的,他一眼就看出来这蒲阴王是假投降,想诈骗汉军。
他没上当,也没继续往北边去冒险,而是选择了稳妥撤兵,安全回到了朝廷。
这下子朝廷里可就炸了锅了!
你想啊,你带了十几万大军出去,结果回来就抓了三百个人,这算什么事儿啊?
汉宣帝也不理解,就问赵充国为啥不趁胜追击。
赵充国却特别淡定,只说了四个字:“陛下,稍安勿躁。”这话说得可真有水平,他心里肯定有数。
果不其然,没过多久,好消息就从西域传回来了:匈奴全军覆灭!
这一下,所有人都惊呆了。
原来啊,赵充国让常惠继续往北追,乌孙的军队也从另一个方向包抄过去,而匈奴人呢,他们被汉军和乌孙军逼着,一路往北逃窜,结果跑到了北方极寒的地区。
那时候天气特别冷,很多匈奴士兵都被冻死了,等到汉军和乌孙军再追上去的时候,他们已经溃不成军了,死伤惨重。
这才是赵充国真正的高明之处!
他没有选择跟匈奴硬碰硬,而是利用了匈奴的“游牧”特点和“天气”因素。
他知道,匈奴虽然能跑,但他们跑不出大自然的“手掌心”。
北方严寒的天气,才是匈奴真正的“杀手”。
他让常惠继续追击,就是为了把匈奴往北边赶,赶到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去。
这样一来,大自然就成了汉朝最强大的盟友。
所以啊,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问题:为啥卫青、霍去病没能彻底搞定匈奴,而赵充国却做到了呢?
简单来说,卫青、霍去病是靠着强大的武力,把匈奴打得闻风丧胆,让他们暂时失去了威胁。
他们是战场上的英雄,是战术上的胜利者。
而赵充国呢,他没有像卫霍那样追求一时的辉煌战果,他看到的是更大的格局,更长远的战略。
他懂得利用环境、利用时机,甚至利用敌人的弱点,去达成最终的目标。
他不是靠匹夫之勇,而是靠着深思熟虑的智慧和沉着冷静的判断,最终彻底“解决”了匈奴这个几百年的老对手。
他把匈奴逼到了绝境,让他们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。
这就像咱们做事情一样,有时候光有蛮力是不够的,还得有智慧,有策略。
要学会看清形势,利用各种有利条件,最终才能把事情办好。
赵充国的故事,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。
他没有追求那些华丽的数字,而是追求最终的结果,而且这个结果是彻底的、长久的。
这才是真正的“高手”啊!
华泰优配-华泰优配官网-个人股票配资-线上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